自從考上後醫學系,「在校學習」的時間轉眼間已經過了四分之三(截至2025年寒假),好像沒做什麼,仔細看看ipad 和筆電中的資料,卻又密密麻麻地紀錄了很多經歷。
之前上「心理衛生與精神醫學」課程時,由於課堂安排不如其他 block 緊湊,相關的書籍、影視作品更為豐富,老師們在講義裡推薦了許多書和電影,因此開啟了我的「延伸學習之路」(其實是打著學習的名號耍廢🤣)
為了不讓這些學(耍)習(廢)看起來太廢,我決定把延伸學習的內容紀錄下來,給自己一個交代,也分享給有興趣的同道中人,如果你有很不錯的「學習資料」,也歡迎推薦給我!☺️
本系列將依照學習資料的類別分成兩篇:
>>【醫學生の日誌】醫學相關課外讀物的心得分享 | 小品、傳記、工具書(持續更新!)
>>【醫學生の日誌】醫學相關影視作品的觀後心得 | 電影、影集(持續更新!)[監修中]
廢話不多說,上閱讀心得囉~
>> 好奇老人醫學生平常都在幹嘛嗎?追蹤 instagram @achoo._.madmed,可以看到更多厭世有趣的小故事喔!
小說傳記類
《24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 作者:丹尼爾.凱斯
🔖 類型:文學小說
🌟 綜合評語:大推!!!
雖然看過了無數根據《24個比利》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卻沒有任何二次創作的題材比最原始的故事更讓人大為震撼!這明明是一本544頁的超厚書,以我天生如樹懶般的閱讀速度,竟然三天就看完了,可見本書令人著魔的程度。
我幾乎是皺著眉頭看完這本書的,甚至好幾度在看到不合理的判決、不合理的新聞摘錄時,幾乎要控制不住大喊「你們這些天殺的傻X!」🤬 不過也或許因為有他這樣的案例,才一點一滴造就了現代社會和醫療界對於精神疾病的照護框架和正面態度,也讓兒童權益受到更多重視。
以史為鏡,希望未來不會再有另一個比利出現,也希望當另一個比利真的出現時,他可以安然地接受妥善的治療與照顧,找回屬於他的人生。
>> 閱讀心得完整版:【心得】丹尼爾.凱斯《24個比利》| 疾病的背後,是比小說更坎坷的人生
《醫學神探》(The Medical Detectives)
✏️ 作者:柏頓.盧薛
🔖 類型:文學小說
🌟 綜合評語:很好看,推一個~
這本書雖然是由一個個真實個案的故事組成,但每一篇故事的篇幅較長,敘事方式比起散文,更像令人著魔的精彩推理小說🕵🏻
《醫學神探》裡的故事發生於約 1950 年代到1980 年代之間,每一篇都非常引人入勝,個案的疾病包括狂犬病、兔熱病、鸚鵡熱、萊姆病、組織胞漿菌病、旋毛蟲、巴貝斯蟲、埃及血吸蟲、肝炎、傷寒、炭疽、過敏、化學中毒等等,看著主角群們為了探詢疾病的真相東奔西走,用古早的方式搜集資料、排查病因,真的比推理小說還精彩!
我看這本書的時候,還只是個初入學的菜鳥醫學生,剛上完「宿主免疫與感染」相關課程,能夠用真實故事把課程內容複習一遍實在爽(雖然邊讀邊發現好多東西都還給老師了QQ)
更酷的是,影集《怪醫豪斯》第一季的內容有很多是取自這本書!我看完書才看了豪斯,一邊看一邊覺得影集的內容好熟悉,一查之後,果然是參考了《醫學神探》,難怪這麼精彩☺️
文青小品類
《醫師不是天使:一位醫師作家的人性關懷》
✏️ 作者:黃崑巖
🔖 類型:醫療保健
🌟 綜合評語:可以幫助陶冶身心修養
這本書的作者是大前輩,成大醫學院的創院院長黃崑巖教授,內容不僅有醫療界的歷史故事,還包括大前輩自己的生活、家庭趣聞。
看著大前輩的文字,我彷彿乘坐時光機回到以前的台灣,品味南台灣的醫療故事。成大醫學院的創辦史很精彩,還有歪國人在高雄做出醫學貢獻的故事,算是一部輕鬆的小品集吧~
《我願與你同行:伴你走過生命幽谷,一位小兒科醫師寫給生命的情書》
✏️ 作者:林思偕
🔖 類型:心理勵志,生死醫病
🌟 綜合評語:很溫暖的一本書
《我願與你同行》算是散文小品的集合作,紀錄許多醫病之間的互動、在醫生與病人和家屬身上發生的小故事。有幾篇講述了醫病角色對調的心得,引導讀者換位思考,亦有幾篇故事的情感刻劃十分豐富,讓我看到有點眼眶濕濕🥺
一邊讀著書中的小故事,一邊突然有了「走內科好像不錯」的想法?該不會看個書人生道路就改變了吧🤣
《醫院裡的哲學家》(Troubled Voices:stories of ethics & illness)
✏️ 作者:李察.詹納
🔖 類型:人文社會
🌟 綜合評語:發人深省
這本書成書超過20年了,內容包含許多作者這位「哲學家」經手的棘手的真實案列,帶著讀者回到千禧年之前,看作者如何將「人>病」的理念帶入醫療界。
身為醫學生,一定都上過「醫學專業素養課」,但這個概念在《醫院裡的哲學家》的年代根本還沒成型呢!透過了解醫學專業素養的歷史和起源,更讓人感受到醫療界這些年來卓越的進步,更加佩服先賢前輩們的努力👍🏻
不過,雖然現在無論醫、病、民眾的思維,還是法規層面都有所進步,但醫院裡難免還是會遇到進退兩難的局面。揪竟,醫生們能否完整給予治療並免於被告的命運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工具書
《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I hate you, don’t leave me: Understanding the Borderline Personality)
✏️ 作者:傑洛.柯雷斯曼,郝爾.史卓斯
🔖 類型:心理諮商、心理治療
🌟 綜合評語:對 borderline 的認識又更多啦
這是精神醫學課程的老師推薦的書,內容從邊緣性人格是什麼、可能的成因,到如何面對邊緣性人格、如何與這類人交往/相處等課題,完整地帶領讀者認識邊緣性人格。
雖然成書時間當時用的還是 DSM-4,但定義大致上沒有改變,與這類人相處、溝通的技巧放到現在依然適用。我一邊閱讀一邊分析自己有沒有邊緣性人格的傾向(應該⋯⋯沒有吧?),一邊想像自己是精神科醫師,思考自己該如何應對這類的患者,算是蠻有趣的閱讀體驗。
>> 好奇老人醫學生平常都在幹嘛嗎?追蹤 instagram @achoo._.madmed,可以看到更多厭世有趣的小故事喔!